間隔廣西桂平市城區約6公裏,在珠江流域西江水系黔江河段,大藤峽水利樞紐橫臥於大藤峽峽谷出口弩灘處。從高坡上俯視,一座長1200余米的巍巍大壩,聳峙滔滔黔江上。
10月26日,「2023境外媒體看廣西」活動媒體采訪團走進廣西貴港市所轄的桂平市,看望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。采訪團由來自柬埔寨、印度尼西亞、老撾、馬來西亞、泰國、緬甸、菲律賓、越南等國家的幹流媒體、海外華文媒體記者代表近30人組成。
廣西大藤峽水利樞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吳小龍表示,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是《國家水網建造規劃綱要》確定的國家水網重要骨幹工程,是珠江流域要害控製性水利樞紐,集防洪、航運、發電、水資源裝備、灌溉等綜合效益於一體,工程總投資357.36億元人民幣,總工期9年,2023年9月,主體工程較國家批復的建造工期提早四個月完工,開始發揮巨大綜合效益。
多項技術創「之最」 被譽「水利工程博物館」
規劃雄偉的擋塘壩、泄水閘、發電廠房、船閘,以及規劃獨特的灌溉取水設施和魚道等構成大藤峽工程的主體,其工程建造多項技術指標創全國或世界之最,被稱為「水利工程博物館」。
想要進步通航效率、最大極限發揮航運效益,需求建造「超級閘口」。大藤峽工程船閘下閘首人字閘口高47.5米、寬20.2米,面積相當於兩個半籃球場,為當今世界頭號最高閘口,可謂「天下第一門」。船閘下閘首人字閘口底樞蘑菇頭直徑1.2米,選用高碳高鉻不銹鋼材質鑄鍛,在我國乃至全球尚屬首次。
大藤峽工程安置有8臺單機容量20萬千瓦的軸流轉槳式水輪發電機組,推力負荷達3800噸,技術指標名列我國國內同類型機組首位。
「每臺機組正式並網發電前開展72小時試運行,結果表明,機組擺度、軸瓦溫度、機械振動等性能指標均滿意或優於規劃要求。」大藤峽水力發電廠廠長羅紅雲介紹。
工程建造期間,大藤峽公司投入巨資建成我國水利工程中最大的水生態維護系統,包含紅水河珍稀魚類保育中心,黔江主壩魚道和南木江仿自然生態魚道,大藤峽魚類增殖站和來賓市紅水河珍稀魚類增殖維護站,4處人工魚巢和1處人造產卵場,助力珠江流域生態維護。
「我被工程的建造規劃和施工難度所震撼,尤其是看到巍峨的大壩和巨型的閘口,讓我感觸到了人類智慧和力氣的巨大。」緬甸金鳳凰報社社長張翀直言,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「了不得」。

我國規劃建造的紅水河水電基地有十個梯級電站,大藤峽工程是最後一級。大藤峽工程的建成標誌著紅水河水電基地開發全面完成,流域「清潔能源走廊」全部聯通。大藤峽工程規劃年發電量60.55億度,超越廣西首府南寧市一年用電量的一半,相當於節約規範煤200萬噸,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00萬噸,是區域電力安全的重要支撐。到現在,大藤峽工程累計發電量已超123億度。

西江水系上連雲貴、橫貫廣西、下接粵港澳大灣區。大藤峽工程的建造打通了西江億噸黃金水道要害節點,使航道運輸才能大幅提高:黔江航道通航噸級由300噸級提高到我國內河航道最高等級3000噸級,通江達海之路暢通無阻。
「大藤峽工程船閘通航後,大藤峽庫區超越100公裏的河段被渠化,險灘、暗礁永沈江底。」大藤峽公司船閘管理中心主任王小林介紹,現在,大藤峽船閘已實現24小時通航,單次過閘貨品量最高達1.8萬噸,相當於300節火車皮的運量。自2020年通航以來,船舶累計過閘核載量超2億噸。
「這項雄偉的工程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。」泰國公共廣播電視臺音頻經理王維娜表示,大藤峽水利工程的建造不僅可以進步當地的防洪才能,保證農業灌溉,還促進電力產業的開展。這樣的工程,對世界具有榜樣含義。
大藤峽,扼守我國西南水運出海咽喉要道,控製56%的西江流域面積和水資源量,因特別的地理位置和戰略地位,被冠以珠江上的「三峽」之稱。大藤峽公司樞紐管理中心主任華榮孫介紹,大藤峽工程與流域水庫群聯合調度,可將國家重點防洪城市梧州市的防洪規範由50年一遇進步到100年一遇。
「西江流域水質優秀,在全國七大水系中水質排名前列。」大藤峽公司總經理鄧勛發介紹,大藤峽工程正連綿不斷為廣西、廣東、澳門供給清潔水源,是澳門、珠海供水保證第二道防地,可將流域應急補水調度響應時刻由10天縮短為3天,有效抑製珠江三角洲鹹潮上溯、突發汙染、幹旱缺水等水安全事件。
鄧勛發表示,自2020年左岸工程投入運行以來,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至今累計參與12次流域應急補水調度,到現在,總計為下流補水達18億立方米,保證了包含澳門、珠海在內的粵港澳大灣區等地民眾用水安全。
「我會將這次參訪的感觸和收獲帶回國,向更多的人介紹我國的建造成就和開展前景。」來自越南之聲的黎氏秋荷表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