舳艫千裏,旌旗蔽空,釃酒臨江,橫槊賦詩……在古代,水上航運是常用的交通方式。韶光劃過千百年,打通「黃金水道」復興水上交通,成為年代的新命題。

6月29日14時58分,湖北襄陽宜城境內,漢江雅口航運紐帶最終一臺機組投產發電。這標誌著,歷時6年建造的雅口航運紐帶進入全線運營,促進漢江丹江口以下千噸級航道全面形成,提高湖北內河航運才能。近來,極目新聞記者來到這座「漢江第一壩」,感受其獨特魅力。

千噸級船閘才智通航7月中旬,極目新聞記者駕車從鄭集鎮沿鄉村公路駛上大堤,兩岸地步一望無際,比人還高的連片玉米等莊稼,在微風吹拂下沙沙作響。平地起大壩,是雅口紐帶壩最實在的寫照。
站在31米高的船閘操控樓內,透過玻璃窗,整個壩區盡收眼底。此刻,一艘裝載著建築材料的貨輪慢慢駛入閘口。「這是從荊門過來的船!」通航專班的值班人員李雪婷在電腦上一邊操作一邊介紹。
她指著電腦屏幕告知記者,「這是一座有大腦的才智船閘」。船只過閘選用遠程掛號系統,船員在手機上就已經提早對船只進行了自動申報和遠程預約掛號,空重載、貨種、載重噸位等信息一目了然。
2017年2月,雅口航運紐帶主體工程正式開工建造,2019年12月,船閘通航試運行,漢江上的航運紐帶串珠成線。據工作人員介紹,這是一座1000噸級的船閘。現在經過雅口閘口的船只大多來自荊門、黃岡地區,正常情況下,每天通行船只十幾艘。
數據顯示,截至2023年6月,雅口紐帶船閘已安全通航1280天,累計服務船只近1300艘。「經測算,累計節約燃油3000余噸,有效削減對石油和煤炭等不行再生資源的消耗。」湖北港口雅口公司歸納辦公室工作人員邱潘勇介紹,比較陸路、鐵路等交通運輸方式,水路運輸成本是其他運輸方式的七分之一。
漢江首個仿生態魚道縱觀整個紐帶,頗具荊風楚韻的通航大樓特別奪目。在記者眼裏,朱紅色的通航大樓遠看像一座酒樽,而周圍船閘啟閉機房微微上翹的頂,則像是古代皇帝掛著「門簾」的冕。
「宜城曾是春秋時期楚國故都,咱們想在建築風格方面傑出楚文明元素」,湖北港口雅口航運紐帶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炳源說,在規劃時就考慮到傑出地域文明、漢水文明、楚國文明、交通文明等特征,能夠說是漢江首個楚韻紐帶。
極目新聞記者看到,通航大樓、電站廠房、辦公區、路燈桿等規劃中融入楚冠、楚簡等造型,石雕上的圖畫也是楚鳳凰圖騰。
一眼望去,大壩橫臥在江面,一孔孔泄洪閘分布其間,整座壩體就像一把巨大的梳子,梳著慢慢流過的江水。走近正在泄洪的一座泄洪閘,才發現江水竟如此洶湧激蕩,以至於隨水流而下的魚兒來不及潛入水底,直接躍出了水面,撲騰出巨大的動靜。
湖北港口雅口航運紐帶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謝紅介紹,雅口航運紐帶選址在3.2公裏寬的漢江上,有44個泄水閘,每個泄水閘重達138噸,壩軸線總長3180米,是現在漢江上最大的紐帶工程。
而事實上,三峽大壩壩軸線長2309.47米,光從壩長來說,雅口大壩比三峽大壩還長。
謝紅介紹,雅口航運紐帶的建造將補齊漢江流域水運「短板」,使上遊航道等級由500噸提高至1000噸,提高湖北內河航運才能。
站在大壩上,一條「u」字形的溝渠引人好奇,兩邊有坡,又像賽道。邱潘勇驕傲地說:「這是咱們在漢江上建造的首條仿生態魚道。」它能夠仿照自然環境下魚類的洄遊狀況,讓魚類能順利經過紐帶洄遊到上遊河段生活繁衍。除了仿生態魚道,魚類增殖放流站、魚類人工模擬產卵場等一系列建造呵護著漢江生態環境。
據悉,雅口航運紐帶環保水保投入1.2億元,占總投資3.6%,主要包含魚道工程、增殖站工程、景象及美化、環境保護工程、水土保持等生態環保辦法。
項目創三個全國第一「壩上水位53.37米,壩下水位47.06米,入庫流量1540立方米/秒,發電流量1130立方米/秒,日發電量119.33萬千瓦時……」在總調度室裏,一面墻的屏幕上正顯示著當天的實時水情。
兩名帶著濃重口音的運行人員向記者介紹,他們來自廣東清遠白石窯水電投資公司,受委派來到雅口擔任電站運行,來的18人都是具有多年運行經驗的主幹技術人員。
56歲的機電工程師曾文生說,他們在貴州、陜西、湖北等多地從事相關工作,而宜城讓他感受最深。「咱們就在真正的楚國土地上,文明氛圍是咱們家園不行比較的。」作為過渡期的「師傅」,他已經帶出了一批立刻能夠獨立承擔工作的湖北徒弟。
據悉,雅口紐帶可自流灌溉農田8萬畝,年平均發電2.52億千瓦時,對襄陽市特別是宜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將起到重要的推動效果。
說話間,屏幕上跳出一張航運圖。漢江、長江像兩條巨龍從上遊的幾乎平行,一路相近再在武漢相交。從陜西入白河進漢江,沿途9個紅點,分別代表著9個航運紐帶。雅口紐帶是湖北省境內梯級開發規劃9級中的第7級,距上遊崔家營紐帶約53公裏,距下遊碾盤山紐帶約59公裏,距武漢進口則達446公裏。
事實上,這座總投資33.5億元,歷時6年建成投用的雅口航運紐帶累計發明了14個「省內外之最」 ,其中3個國內第一。4.3千米的圍堰是全國最長的圍堰,直徑7.45米的三葉片燈泡貫流式水輪發電機組也是全國直徑第一大,在全國第一個發明浮式系船柱一次澆築工藝的項目。
據悉,未來,魚類增殖放流站投用,方案每年培養放流魚苗350萬尾。同時,壩區蓄水後形成濕地,中華秋沙鴨、白鷺鳥類將來此繁衍生息。能夠幻想,漢江上這座航運紐帶,或將再現南船北馬又不乏魚躍鳥歡的生態盛景。